
1月7日,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》最新修訂版發布,新規以“全程管控、科學監管、社會共治”為核心理念,全面覆蓋醫療器械的生產、流通和使用環節,直擊行業長期存在的癥結所在。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:此次監管升級將加速行業洗牌,技術落后、管理粗放的企業可能面臨淘汰風險。
面對新規,企業該如何應對?本期推文從五大關鍵點探索這一棘手命題的答案。
注冊人制度全面強化,技術升級勢在必行
新規明確要求,醫療器械注冊人和備案人需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負責,責任主體從傳統的生產企業延伸至研發端。這意味著,企業不僅要在生產環節嚴格把控質量,還需在設計、使用等環節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。若企業未能滿足要求,存在設計缺陷或生產漏洞,將面臨高額罰款,甚至被吊銷資質。
給制造商的警示:研發能力薄弱、依賴代工的小型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,技術升級和質量管理的投入已成為企業生存的剛性需求。
UDI全程追溯,數字化成核心競爭力
醫療器械唯一標識UDI管理將全面覆蓋Ⅲ類器械和部分Ⅱ類器械,企業需實現從生產到使用的全流程追溯。新規要求,UDI信息必須與藥監局平臺實時對接,并通過數字化系統(如ERP)完成掃碼出入庫、數據備案等操作。傳統的人工記錄方式或低效的管理系統將難以滿足新的監管要求。
給制造商的警示:未能部署智能化管理系統的企業,可能因效率低下或數據錯誤而被市場淘汰。
生產許可與質量體系門檻,顯著提升
新規對生產許可申請提出了更高要求,企業需提交完整的注冊證及符合新版《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》的證明材料。監管部門將加強對生產條件、原材料采購、工藝控制等環節的核查。此外,高風險植入性器械不得委托生產。
給制造商的警示:生產設備落后、質控體系不完善的中小企業可能因無法通過核查而被迫退出市場。
處罰力度加碼,失信懲戒全面落地
新規明顯提高了違法成本,對生產或銷售未注冊的二、三類醫療器械的行為,罰款金額從貨值的10-20倍提高至15-30倍。同時,新規引入了信用懲戒機制,失信企業將面臨高頻次檢查、經營限制,甚至法定代表人禁業處罰。
給制造商的警示:合規成本較低的"灰色"企業將失去生存空間,行業進一步向規范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。
創新優先政策,推動技術迭代
國家明確支持創新醫療器械的發展,優先審評審批政策向國產自主研發產品傾斜。新規鼓勵企業聚焦差異化創新,例如針對罕見病、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器械可獲附條件批準上市。與此同時,同質化低端產品將因集采壓價和政策限制而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。
給制造商的警示:依賴仿制、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將面臨市場份額萎縮,創新研發成為企業突圍的關鍵。
總結:新規之下制造商的生存指南
√ 擁抱數智化工具:部署UDI管理系統,實現生產/流通數據全鏈路自動化,降低人工操作的錯誤風險。
√ 強化質控體系:按照新規要求完善質量管理流程,重點關注高風險環節的自查與第三方審核。
√ 布局創新賽道:瞄準政策支持的細分領域(如智能診療設備/應急醫療產品),加大研發投入。
√ 供應鏈合規改造:嚴選供應商資質,建立數字化追溯檔案,避免因供應鏈問題引發的連帶責任風險。
醫療器械行業監管“緊箍咒”已上,行業正從“野蠻生長”轉向“精耕細作”。只有緊跟政策、技術和管理的三重升級,企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淘汰賽中脫穎而出。部分落后產能的出清,或許正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。
來源:部分內容取材自醫藥精英論壇
聲明:文章為轉載,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轉載僅用于分享,若涉及文章版權等問題,聯系我方刪除!
>>醫療器械注冊,久順是您不二之選! 始創于1996年,近30年全球合規技術專家,西班牙\荷蘭\英國\美國\中國均設公司,專注無菌\非無菌\植入\有源\體外診斷等醫療器械領域,具備豐厚的質量體系、臨床試驗、產品注冊咨詢管理和技術服務經驗,護航產品全球暢行無阻。
